高标准谋划总投资70亿元!烟台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,推动实施“百箱计划”
来源: | 作者:proc903e2 | 发布时间: 2022-07-15 | 32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青岛海创智图科技有限公司将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进“智慧海洋计划”将聚焦未来海洋环境安全和智能装备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,围绕海洋环境感知、智能海洋装备、海洋安全保障、海洋大数据等主攻方向进行布局,与国家实验室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哈工大等涉海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,推动大跨度、多学科力量集聚和交互探索,创新融合信息学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法,突破核心共性关键技术,构建“空天-陆地-海面-水下-海底”一体化“智慧海洋”示范系统,形成“智慧海洋”领域的“海创方案”。

面对浩瀚蓝海,烟台以向海而生、向海而兴的底气和决心,高标准谋划总投资70亿元烟台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,推动实施“百箱计划”,配套建设陆地园区,构建从一粒“鱼卵”到一条“鱼”、从一条“产业链”到产业“生态圈”的整个产业体系,剑指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链。一座座“蓝色粮仓”的加速崛起,不断释放出更强劲的蓝色动能,为现代化深远海养殖提供“烟台样板”。

1走向深远海—现代渔业迎来革命性突破

黄渤海交汇处,一座座智能网箱犹如海上城堡般矗立在海天之间。长岛南隍城岛海域,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——“经海001”“经海002”“经海003”“经海004等,它们呈字形分布,分立于黄海海面。经海系列智能网箱,是一种钢结构坐底式养殖平台,其养殖包围水体达7万立方米,可实现网箱平台的深远海鱼类养殖功能。以经海001深海智能网箱平台为例,尺寸为68×68×40米,养有黑鲪鱼约60万尾。

 

 

 

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养殖事业部经理吕建国介绍:传统的工厂化养殖,简单地说,就是在陆地上建造养殖池,占地面积大,养殖规模难以提升,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。想提升规模就要产生高额成本,成了一个死循环。

 

从陆地到深远海,空间上的迭代为渔业养殖带来了革命性突破。将智能网箱应用到深远海养殖后,一个网箱就可养殖约70万尾经济鱼类。由于规模成倍扩大,成本组成发生变化,极大地降低了养殖成本。除此之外,借助外海水深流大、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,经海系列网箱以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配以清洁水质,真正实现了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。首批4座深水网箱于202112月全部投产,在养黑鲪、花鲈150万尾。

 

智能网箱的应用,让渔业养殖这个传统行业实现了全链路全路径智能化、标准化、工业化转型“深水网箱配备了自主研发的自动投饵机、水下自动洗网机器人、各类智能传感器、养殖大数据管理系统等智能化设备,实现了实时可检控和全程可追溯,在深远海养殖上实现全国引领。”经海渔业渔服事业部工程师纪翔说,在偌大的网箱平台上,仅用4名工作人员就能完成全部的养殖工作。

 

“经海”系列深海智能网箱的投用,填补了我国在30米左右水深养殖水域的空白,也见证着海洋牧场建设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的“烟台速度”,越来越多的智能网箱在南隍城海域相继投用,一座座“蓝色粮仓”也在加速崛起……

2021年6月,“经海001号”“经海002号”于南隍城海域交付;

2021年8月,“经海003号”于南隍城海域交付;

2022年3月,“经海004号”的成功交付,标志着“百箱计划”阶段性目标达成。

 

 

2

“百箱”带动“千万箱”—为中国深远海养殖提供示范

2020年,烟台启动了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“百箱计划”,将建造100座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网箱平台,解决国内近岸生态恶化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为中国深远海养殖发挥示范带动效应。

 

海洋牧场“百箱计划”是烟台耕海牧渔、实施经略海洋战略的重要载体,由中集来福士与烟台市共建的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负责实施。未来3年深远海养殖水体突破120万立方米,产量达到1.2万吨,产值超过6亿元。

 

随着第一批智能网箱的投用,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已经开始通过“大鱼带小鱼”的方式,辐射带动长岛地区的养殖户加入到深远海养殖大军之中。项目创造了陆、海、岛联动,“大鱼带小鱼”“大网带小网”,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,有效解决了渔民转产就业问题,成为渔业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
 

据南隍城乡南隍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盛平介绍,过去渔民养殖成品鱼需要三年时间,自从实施“大网带小网”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后,渔民只负责养前半程,将鱼苗从一两左右养到半斤左右,后半程则交给企业。

 

“百箱计划”加速推进的同时,陆上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在陆地产业园区,将建设种业研究院、现代化循环水育苗车间、水产品加工厂以及冷链物流等产业链配套项目,布局总部办公、苗种繁育、高端研发、精深加工、展示交易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,带动海洋高端传感器、特种装备、海洋大数据、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在海创区配套聚集,开创烟台“陆海岛”一体化深远海全链条发展新篇章。

 

从一粒“鱼卵”到一条“鱼”,从一条“产业链”到产业“生态圈”,经海现代渔业产业园将构建起整个海洋产业体系,打造集智慧网箱养殖、全链条产业园区建设、人文旅游于一体的“陆—海—岛”全方位发展模式。

 

“未来,将以烟台模式为示范,布局100套深远海养殖设施,形成‘总部烟台、辐射全国’,以海洋蛋白为核心产品,带动全产业链、供应链、要素链集聚,打造装备水平最高、综合效益最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。”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介绍,全部达产后,鱼类年产量10万吨,附带大量海珍品,产值超百亿元。条件成熟时,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复制推广,打造成为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“烟台样板”。

 

未来,烟台有望通过“百箱”带动“千箱万箱”,触发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链。

3转型升级再提速—向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迈进

面对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的市场形势,中集来福士牢牢坚守中国海工阵地,不断延伸产业链,朝着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迈进。

 

海工制造遇上海洋牧场,中集来福士将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,通过高端大型装备的加持,帮助海洋渔业走向深远海,奏响油转渔的新时代海上牧歌

 

“3060海上风电安装船”,造型奇特,长着四条”——“收起来,可以在海上航行;伸出来,能稳稳扎进70米的深海,甚至一次可以吊装起2200多吨的钢铁结构。其建成后,将成为国内装载能力、吊重能力、作业水深最大的海上风电安装船,可满足未来5年到10年国内风电安装船整体安装需求。

 

随着海上风电正从近岸走向远海,持续扩大作战半径,现有近岸固定式风机无法满足经济性等方面要求,需要发展大功率、漂浮式风机。中集来福士战略研发中心主任潘细录介绍,经过不懈努力和无数次尝试,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的浮式风机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水池试验,首台样机即将于今年下半年在福建风电场安装就位。

 

中集来福士瞄准绿色能源领域持续发力,目前新业务茁壮成长:自主设计的面向深远海的三款浮式风电基础,已完成水池实验,并与壳牌、挪威国油、中国电建等针对商业化项目开展产业化合作;承建全球最大、最先进的海上风电安装平台,高端风电装备设计建造达到国际一流水平;成立了集风新能源海上风电运维公司,自主设计风电运维母船,建设风电运维母港,提供海上风电运维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,提前布局,抢占海上风电运维这块有长期、持续、稳定收入的新市场。

 

现在,中集来福士更加注重自主研发、自主设计,成立专业团队,正在碳捕捉、海上浮式光伏、海上新能源制氢、海上数据中心等方面展开布局。通过不断突破核心技术,国产化率大幅提升,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100%的突破。

 

今年524日,国丰集团和中集合资成立的海洋科技集团完成工商注册,将作为烟台市深海产业发展引领平台,成为海洋油气、海洋蛋白、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角色。

4疾驰海洋经济新赛道

烟台拥有全省20%以上的海域面积,有五关十港等重要资源,海工装备制造和施工水平居全国前列。烟台出台建设现代海洋强市的意见和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意见,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达的标杆城市、海洋科技先进的创新城市、海洋生态环境优美的样板城市,力争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。

 

大力发展海洋牧场。我市已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18处,占全国的1/9,海洋牧场面积达到137万亩。正在大力实施百箱计划,加快布局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设施,争创全国深远海智能养殖示范区。

 

大力发展海工装备。烟台船舶及海工装备基地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、全国五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之一,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%在烟台制造。中集来福士、杰瑞集团、巨涛重工、中柏京鲁船业等骨干企业在国内同行业占据领先地位。今年将参与组建中国海洋科技集团北方总部,推进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大科学装置研发建造,打造海工装备自主创新集成基地。

 

大力发展海洋工程。去年半岛南34号风电场建成,烟台海工制造和施工服务占到工程量的60%。正在统筹烟台打捞局、中集来福士、大金重工等骨干企业资源,谋划组建中国海洋工程集团,打造海洋工程集成服务基地。

 

海洋交通运输业整体提升。2021年,烟台市完成货物吞吐量4.23亿吨,同比增长6.02%,位列全国沿海港口第8位,是国内第五大商品车物流贸易港;烟台港40万吨级码头获批投用,成为全国第五个能够停靠40万吨级巨轮的港口。